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元朝杰出的书法家康里巎巎二十幅雄剑倚天长虹驾海经典名帖赏析

2023-12-10 17:05:03

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于公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统一中国。元朝灭亡的时间是1368年灭亡。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延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元朝建国前后共98年。

元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使得它拥有广阔的疆域,然而能够排除外患的干扰,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元朝在其统治初期就恢复了科举制度,尊崇属于汉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但是,在元朝实行的种族制度下,一般汉族人却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很多汉族的士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潜心于书画等技艺;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受他们影响,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书法家。

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书法成就虽不如唐宋时期,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特点。一是以赵孟、鲜于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勤习晋唐书法,追承前代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开启了“尚态风格”,丰富和发展了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创造了既有行又有楷的“赵体”,还原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影响了明清书风。二是以吴慎、王冕等为代表的书法家继承了宋代“尚意”书风,把民族矛盾压抑的苦闷寄情于山水,倾诉于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关心,对真善美的体验。三是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

这里我们分享元朝时期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书法作品

康里巎巎[náo](1295年—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蒙古族康里部,元代着名书法家。自小博通群书。历任秘书监丞、礼部尚书、监群书内司、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

其书法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唐人绝句六首》《奉记帖》《临十七帖》《柳宗元梓人传》《草书张旭笔法卷》《谪龙说卷》《致彦中尺牍》《草书诗书卷》《李白古风诗卷》《自作秋夜感怀七言古诗》《屈原渔父辞》《楷书张应瑞张氏先茔碑》《跋子昂临相马图》《跋王庭筠幽竹枯槎图》《题金佚名溪山无尽图卷》《跋欧阳率更化度寺碑》《定武兰亭跋》《跋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跋杜秋娘图卷》《跋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等。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唐人绝句六首》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唐人绝句六首》诗书卷,纸本,纵30厘米横101.6厘米。元统二年(1334),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稚子苦相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归时日尚早,更欲向芳洲。渡口水流急, 回船不自由。(崔国辅《中流曲》)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李白《秋浦歌》其一)

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之一)

偶然欲作草书,因写唐人六绝句。元统二年三月廿三日子山识。

康里巎巎既受赵影响甚深,又能独树一帜,显示出少数民族的气息。他的草书有意糅合今草与章草的介限,来达到古拙的效果,别有一异趣味。在书卷气当中,还有豪迈爽利之气。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奉记帖》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奉记帖》纸本,29.8×5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封信札,共计30行。迅捷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一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独特的书法风貌,是其代表作之一。

释文:巎再拜奉记。彦中州判贤友执事者,范涣卿所寄来绒大二帖,已领。前所托者望付便人来,甚幸。更望二香卓,其一小者(旁注“高尺余”3小字),欲几榻间放;其一大者,高博尺四尺可也。得坚实素木为之,妙!复望惠及诸样海味,有便寄下。辄恃知爱,故尔叨喋,仍恕干烦也。巎再拜。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临王羲之十七帖》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临王羲之十七帖》淡蓝色纸本,两开册页,纵28.5cm,横42.6cm、48.8cm,故宫博物院藏。节临晋代王羲之草书手札《十七帖》中的五帖,是在摹临与意临之间。字体修长,笔画遒媚,转折流便,技艺娴熟,于迅疾的书写中既体现出王羲之草书的秀媚洒脱,又不失临者本人的稳健风格。帖前楷书题签“康里承旨巎”,无题跋。

此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后楷书小字)去岁在上都时所临,殊未能得其万一耳。康里巎记。

下钤“子山”朱文印。鉴藏印钤清宋荦“宋荦审定”一方。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作于至顺二年(1331年),纸本,纵27.8厘米横281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这是他传世行书的代表作品《柳宗元梓人传》。《梓人传》草中兼行,字形纵长,笔法爽利,风格峻健,与赵孟頫偏于柔媚、鲜于枢偏于豪放的书风有所不同。

释文: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

“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也称《述笔法》,纸本,纵35.8厘米横329.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于至顺四年(1333年),其时康里氏年三十八,功力、精力皆可谓正当年华。从行笔意趣和结构习惯看,书卷中分明有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书大家的创作风格。巎巎运笔以喜用中锋和行笔迅疾闻名于时,锋正而无臃滞之态,笔快而不见单薄之势,这恰是他的高明之处。这种风格在此帖中均又所体现,使全卷笔画遒劲挺拔,圆劲清朗,极有神韵。

释文: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

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逡巡再拜而退。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谪龙说》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谪龙说》,纸本,28.8×13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康里巎巎书录唐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撰文赠送友人叶彦中的。此卷清初由安岐、梁清标递藏,乾隆年间入内府,后归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此书得王羲之笔意,用笔精巧娴熟,线条圆润流畅,笔画轻重粗细极为分明,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虽无书写年款,但从书貌看应是康里巎巎书法成熟时期的作品。元瞿智题跋中评此书:“子山平章书似公孙大娘舞剑器法,名擅当代,前后相去数百载,而具美于卷中,展玩之如秋涛瑞锦,光采飞动,可谓妙绝古今矣。”

周伯琦、昂吉书法题跋

瞿智书法题跋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致彦中尺牍》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致彦中尺牍》纸本,纵30.8厘米横55.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康里巎顿首再拜彦中管贤友足下。十二月十二日。金子振宣使至。得教字。深荷远怀之至。中间见诲。实是下心。然亦自有公论也。于此足见足下笃于吾众弟至深。不肖惟多驰感耳。不知来春可果至都不。付下棋枰帽等皆已领。此时请家兄使想已达。度贤友亦必喜也。此间公私。皆望家兄早来,闲报吾兄知之。文书一节。克明甚是用心。

缘不肖小女病四五十日。竟至逝去。不胜悲塞。奈何奈何。(四五下十六字旁注)。及身常有微恙。不曾与克明相见。近月半日来方出。当与彼论之。后便奉报。未由奉见。愿尽珍重理。今因人便。草草不宣。康里巎顿首拜。十二月十四日书。诸般杂色素笺及建连。付来些小为祷。银朱亦望惠数两。欲为印色。此中者不可故也。(诸般下三十三字。双行夹注)。彦中贤友足下。康里巎谨封。(十一字原签。康里巎谨封五字文不全)。

印鉴:巎印(半印),其他印记:石渠宝笈 宝笈三编 漫堂珍赏 牧仲 陈以御 陈定书印 无恙(左作鹤形) 嘉庆御览之宝 商丘宋荦(半印) 露□(半印) 卞令之氏 以御鑒(半印)。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诗书卷》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诗书卷》为康里巎巎不同时期所书三件作品之合装,均为纸本墨书,大小尺寸不一。第一件是《李白古风诗卷》(纵35厘米,横63.8厘米);第二件为自作诗,即《自作秋夜感怀七言古诗》;第三件是《唐人绝句六首》(纵30厘米,横101.6厘米)。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纸本,35.0×63.8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注:《李白古风诗卷》与草书诗书卷之《自作秋夜感怀七言古诗》、《唐人绝句六首》合为一卷。《草书诗书卷》为康里巎巎不同时期所书三件作品之合装,均为纸本墨书,大小尺寸不一。

释文: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故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上阳西,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怨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闲书太白一诗。子山识。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自作秋夜感怀七言古诗》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自作秋夜感怀七言古诗》,纸本,28.9×82.2cm。至正四年(1344),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元统三年乙亥岁,孟秋十七辰丁酉。初夜才闻蟋蟀声,秋蝉单啼亦良久。次夜蝉啼声更多,中宵酷热如之何?三更欲尽蝉声止,蛬声切切鸣相和。辄愿蓐收肃金气,为运凉飚示秋义。一扫沉阴秋月明,郁蒸既尽清风至。余作此诗今十年矣,适欲书,偶记而录之,子山识。时至正四年岁甲申八月十一日,在杭州河南王之西楼。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屈原渔父辞》赏析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屈原渔父辞》释文:渔父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释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劲健清新、纯净洒脱的神韵。从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张颠的狂放,孙过庭《书谱》的俊秀,形成个人风格: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字形较长,风姿疏展挺拔。自谓一日可写一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流畅是一种特殊的美,流畅而不浮滑,更显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楷书张应瑞张氏先茔碑》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楷书张应瑞张氏先茔碑》碑高563厘米,宽135厘米,厚37厘米。碑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碑额正面篆书:“大元敕赐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茔碑。”碑额阴面为巴思巴字拼写作回鹘文译正面之汉文。碑身正面为汉文楷书,39行,满行100字,字体刚健有力,为元碑珍品。碑阴为回鹘文,碑身右侧刻有“大都西南房山县独树村石经山铭石”字样。现存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

旁有一碑倒置地表,残断为二。碑额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之碑。”墓道南北方向排列石刻两座,碑座石龟造型生动。有文官石像两尊,武将石像两尊,石兽、石狮、石麒麟各两座。石人衣饰雕刻细腻,惟妙惟肖。文官身着官服,手擎笏板,武将身披铠甲,手按宝剑,生动地放映了我国古代北方石刻艺术的成就。

国公墓地的龟趺石雕

饱经风霜的石雕,见证了朝代更替的金戈铁马和民族融合的波澜壮阔,留给我们的是蒙汉携手亲如一家的永恒记忆,也是研究元史、碑刻及书法艺术的实物精品和宝贵财富。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草书法墨迹《跋子昂临相马图》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草书法墨迹《跋子昂临相马图》,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释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良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获观子昂所临相马图,因书此篇于后。康里巎巎子山文。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草书法墨迹《跋王庭筠幽竹枯槎图》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草书法墨迹《跋王庭筠幽竹枯槎图》,日本大阪美术馆藏。释文:黄华先生人品书画莫不精妙,是以卿士大夫用宝藏珍玩之,今观此卷使人情思洒然于戏。安得一梦,见之与之论书哉?康里巎识。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题金佚名溪山无尽图卷》赏析

元朝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题金佚名溪山无尽图卷》,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至顺三年(1332)暮春之月,康里子山跋。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欧阳率更化度寺碑》赏析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欧阳率更化度寺碑》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定武兰亭跋》赏析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定武兰亭跋》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赏析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纵30.2厘米横161.3厘米,至正四年(1344),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释文:赵文敏公好书道经,散在名山甚众,此其一焉。而王右军法书流传于世,唯《黄庭》为称首。今观赵公所书《清静经》,飘飘然若蜕骨为仙,凌厉霞表,前辈所称右军『洒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同归此意,宜矣。至正四年五月十六日,题于杭州河南王第之西楼,康里巎识。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题周朗绘《跋杜秋娘图卷》赏析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行书题周朗绘《跋杜秋娘图卷》卷,纸本设色,纵32.3cm,横285.5cm。署款:“周朗伯高。”下钤印“冰壶画隐”。本幅有元代着名书法家康里巎巎书录唐杜牧《杜秋娘诗》,明宋璲题记二段。钤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印等,共计23方。至元二年(1336)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创作主题突出,无任何衬景点缀,仅绘杜秋侧身沉思状。作者运用暗喻的艺术手法,根据诗意成功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杜秋形象。其雍容丰满的体态及身着的唐装表明了杜秋所处的时代特征,发髻上考究的头饰暗示出她的身份与地位,手中所持排箫则揭示出其内在的文化修养。

释文:

荆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庭后千蛾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上绿杨垂。

联锯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玉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壁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妆羽林仗,独赐辟邪旗。归来煮豹胎,厌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媒得皇子,壮发绿丝丝。书堂亲傅姆,天人相捧持。

虎精珠络褓,金盘犀镇帷。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晖。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觚棱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潼关识旧吏,吏鬓已成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告谁。寒衣一尺素,夜借邻人机。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妻。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纤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语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珊瑚破高齐,作婢春黄糜。

萧后去杨州,突厥为阏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钩后呼父,钩翁王者师。无国邀孟子,有人毁仲尼。

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

给丧蹶张辈,庙廊冠峨巍。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

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贻。

至元二年岁丙子正月廿四日冰壶为余画杜秋娘,遂书杜牧之之诗于其后。二月十七日,子山识。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赏析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书《跋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本,纵41.5cm,横10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是元代画家任仁发人物故事画的代表作。图绘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及其弟子谒见唐明皇的故事。后纸有元康里巎巙、危素题二则,款下分钤“子山”、“正斋恕叟”、“危氏太朴”、“世外玄赏”印。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劲圆毫雄、纯净洒脱的神韵。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其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字形较长,风姿疏展挺拔。流畅而不浮滑,更显出康字的深厚功底,在当时有“南魏(魏国公赵孟頫)北巎”、“南北并雄”之誉。

康里巎巎是元代着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文雅”着称,既有着晋人书法的秀逸,也不失唐人书法的严谨。他的书法作品以草书最为着名,被誉为“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刚健峻拔,迅捷雄放,如快马入阵,似疾风骤雨,节律跌宕,高古旷逸。他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广泛吸收晋唐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草书风。他的书法作品融章草与今草于一炉,笔画轻重对比强烈,字形平正欹侧互用,锋势锐利,痛快淋漓,别开章草新境。

康里巎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康里巎巎是一位极具艺术才华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从入主中原到顺帝被逐,不足百年。它穷兵黩武,一味地马上征战,宫廷内权位争夺不断,充满刀光血影。汉人及知识分子被歧视和排斥,文化发展受到滞碍。因此,元代文物流传至今的较为稀少,字画、古籍、陶瓷、货币都有较好的市场价位。作为完整保存下来且有明确纪年的端砚,它的珍罕性是可以想见的。

总体来看,元朝这些书家的书风,都是个性突出、意态瑰奇,与赵孟頫、鲜于枢及奎章阁书家的相对平和稳健的风格有较大差异,形成了元代书法的另一面貌。从精神上说,他们的风格,与宋代“尚意”的诉求有相似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开启明代晚期行草书风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