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2001年克林顿帮中国加入WTO?暗中玩了三大阴谋,被中国一一破解

2023-03-15 17:05:23

翻开世界贸易史,应该没有哪场谈判能比中国“入世”谈判更持久、更艰难。

这场谈判持续了十五年。从20世纪谈到21世纪,从关贸总协定谈到WTO,中国代表团舌战群儒,与WTO的37个成员国展开了拉锯式双边谈判。

这些成员国中,最难搞定的就是美国。它抓住了中国想要“入世”的急迫心理,数次狮子大开口,企图在中国身上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中国自然不会容忍美国的贪得无厌,双方谈了25轮都没谈清楚。

世界贸易

谈到最后,朱镕基总理亲自下场谈判。他讽刺道:“如果美国要求太多,最后恐怕什么也得不到。”

眼看双方就要谈崩,未曾想峰回路转,克林顿居然同意中国“入世”,并用“三个对华策略”说服了美国国会,成功帮助中国加入了WTO。

克林顿为何会帮助中国“入世”?他所谓的“三个对华策略”又是什么?

朱镕基

跨世纪谈判:艰难的“入世”之路

1978年12月,党中央确定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这项政策如同一场甘霖,让饱受创伤的中华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发展生产力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齿轮开始转动,处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尖尖,人们抛弃了经典的蓝色系,开始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上街,有些人还会和身边的外国人学习英语。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中国一改“老破小”的面貌,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物质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

可以说,改革后的中国,就像是从黑白世界切换到了彩色世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让世界为之侧目。

然而,与轰轰烈烈的对内改革相比,对外开放就要艰难很多。

首先,中国的基础很差。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近乎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几乎不参与国际贸易,也不和其他国家交流。彼时,中国对外的两根纽带就只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联合国”。

这两个组织协议是蒋介石代表中国签订的。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败走台湾,蒋家王朝也土崩瓦解。权力更迭之下,新中国政府想要继承中国之前的国际地位,就得重新争取。

蒋介石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关贸总协定那边,我国一直没有申请恢复缔约国的地位。关贸总协定和中国之间,也还处于“认识,但不熟”的尴尬状态。

改革开放后,关贸总协定的重要性渐渐凸显。

作为一个致力于打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的多边国际协定,关贸总协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意义重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能否“复关”,决定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死。

为何会这么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有效减少了生产成本,出口产品的价格就要低很多。

关贸总协定

低价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势必会对当地产业造成冲击。为了保护自家产业,许多国家都提高了关税,这就导致中国产品漂洋过海后,价格翻了好几倍,比当地的产品都要贵,原有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产品的外销之路不顺利,大量的商品光靠国内也消化不了,工业发展就被卡了脖子。

更为致命的是,因为对中国经贸体制不了解,外国资方虽然眼馋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但依然不敢贸然进入中国市场。

走不出去,引不进来,中国被完全排斥在了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而要想走出这个困境,中国只有一条路——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合法席位。

贸易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来到了位于瑞士莱蒙湖畔的世贸组织办公地。他此番前来是代表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递交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申请。

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成立,主席是一名瑞士人,叫吉拉德。当时,吉拉德的同事开玩笑说:“你可能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十年!”吉拉德笃定道:“不会的”。

结果他们都没想到,吉拉德干了整整十五年。

十五年的时间里,一共有四位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走上谈判桌,美国和欧盟的首席谈判代表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谈到最后,关贸总协定退场,世界贸易组织上台,中国还没谈妥。

吉拉德

从“复关”到“入世”,时间跨度之长,谈判内容之复杂,打破了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纪录。

其实,中国进入WTO的谈判,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贸体制的审议,二是双边市场准入谈判,也就是划定开放市场的范围以及确定开放程度。

前者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时就已经解决,难的是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当时,中国“走出去”的需求迫在眉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以此为要挟,开始漫天要价。

加入WTO

他们的要求,就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深越好,关税越低越好,最好取消关税。相关的义务中国也得一一承担,至于权利就算了吧,最好一个都不要有。

在他们眼里,中国不是贸易伙伴,而是一只任由他们宰割的肥羊。对此,中国的态度是:能加入世贸组织那当然更好,加入不了那也没办法,毕竟中国不能牺牲根本利益,更不能放弃原则。

一方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另一方死守底线不肯妥协,谈判进入了僵局。

然而就在此时,克林顿表明了支持中国的态度,宣称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完全的和建设性的”一员十分重要。他甚至公然呛声美国国会:“如果国会不通过该协议,美国将后悔20年。”

克林顿为何会这么做?

克林顿

中美交锋:克林顿的“三大阴谋”

克林顿上位之初就承诺美国民众,要让美国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

综合后面的历史来看,克林顿确实做到了。他解决了里根留下的“高赤字,高国债”的烂摊子,使财政趋于平衡,并创造了美国经济连续增长十年的神话。

也因此,克林顿被称为“最会搞经济”的总统。他在位期间,许多人都认为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经济衰退的时代,全世界对美国经济的崇拜达到了顶峰。那么,美国经济真的不会衰退吗?

那必然不是。有道是“盛极必衰”,克林顿执政后期,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却有点后继无力,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给了美国经济焕发活力的机会。

克林顿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这里有廉价的劳动力,也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靠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美国商人只需要用很低的价格,便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出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

巨大的利益之下,美国工商界人士蠢蠢欲动,要求克林顿同意中国“复关”。

克林顿为了谋求政治资本,也为了继续创造美国的经济神话,便开始帮助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合法席位。

1995年的元旦,关贸总协定退出历史舞台,正式转为世界贸易组织。3月,在克林顿的授意下,美国贸易代表坎特来到了中国,和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就中国的“入世”问题达成了一致。

克林顿

双方签署了八项协议,以“灵活务实”为原则,开启了中国入世谈判。这是中国继“复关”之后的新一轮长征。事关国家利益,双方不肯退让一步,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且激烈。

严肃的会议室内,经常能看见两国代表们暴躁地拍桌子砸板凳。美国代表团的巴尔舍夫斯,也是美国前贸易代表,在谈判过程中几次站起身来,将桌子拍得梆梆响。

我国首席谈判代表也是憋着一口气不肯服输,几天几夜不睡觉,为中国“入世”熬干了心血。

1999年4月10日,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美方表明态度,声称会坚定支持中国“入世”,胜利近在眼前。

中美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变故猝不及防地打破了大好的局面。

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关系进入至暗时刻,双方之间的入世谈判也就此中断。

眼看就要谈崩了,克林顿急得不行,隔三差五就给江泽民打电话。电话中,克林顿先是就炸馆一事作出道歉,最后七拐八拐的,提出咱们是不是可以恢复中国入世的双边谈判?

江泽民自然是拒绝了。现在的情况,怎么谈都不合适,如果美国不给中国一个说法,那么双边谈判就此结束。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直到美国向中国道歉赔偿,炸馆一事得到妥善解决后,双方才重启谈判。

克林顿

1999年11月10日,中美最后一场入世谈判在北京进行。这场谈判持续了六天六夜。谈到最后,双方仍有七个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而美国的谈判代表却没有再谈下去的意思,看来又要拖上不少时日。

然而,中国不能再等了。

2000年是美国大选年,如果美国换了总统,那么中国之前作出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入世谈判也要从零开始。

关键时刻,朱镕基总理亲临现场和美国谈判。他同意了美国针对前三个问题提出的要求,在美国说到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表示,现在该你们让步了,如果你们愿意对剩下的问题作出妥协,那我们现在就签署协议。

朱镕基

话说到这份儿上,美国只能见好就收,双方签署了中国“入世”双边协定。然而,协议是签署了,但是美国国会迟迟不批准,而且一拖就是几个月。

克林顿生怕事情黄了,赶紧敦促国会对中国“入世”表明态度立场,并尽快批准中国的入世协议。

克林顿宣称,10年之后,美国就会明白批准中国的入世协议是“光荣而聪明”的选择。

他甚至还放话,国会如果不批准该协议,那么美国将后悔20年。

可是,任凭克林顿说破了嘴,国会就是无动于衷。一来,他们害怕中国发展起来了对付美国。二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不同,自然不相为谋。

克林顿

克林顿愁得要命。他狠话已经放出去了,难道要食言而肥吗?而且这还关系到他是否能连任。所以,为了说服国会,消除政客们心中的顾虑,克林顿提出了三个针对中国的“策略”:

第一个策略,就是用资本占领中国市场,达到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第二个策略,就是通过和中国政府的深度合作,来换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支持,以此来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

第三个策略,便是美国可趁中国大开国门之机,对中国实行意识形态输出,将中国“深度西化”,成为资本主义的拥泵。

克林顿

克林顿的这三个策略,每一个都掐准了美国政客的心理。这三个目标一旦达成,美国不仅能肆无忌惮地赚中国人的钱,还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小跟班,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于是,美国国会痛快地批准了协议,中国也成为了WTO的第143个成员国,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这之后,美国政客们就开始乐滋滋地憧憬着日后的美好生活。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克林顿当初画的三个大饼,却是一个都没实现。

中国入世后,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和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美国虽然也分到了一些市场份额,但远远达不到独占中国市场的地步。

克林顿

至于克林顿说的“深度西化中国”,更是异想天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从政府到民间,中国都坚定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美国政客想让中国“变色”,在政治上控制中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相比较之下,在国际事务上争取中国支持就要容易得多,但前提是美国是正义的一方。

中国向来都很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也一直致力于维系世界和平,但美国都做了什么?

克林顿

攻打伊拉克,轰炸叙利亚,动不动就打压别国,在全球各地不断挑起冲突,霸权主义的嘴脸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支持美国?这和助纣为虐有何区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在最近几年越来越紧张,这就是美国自己作的。如果它继续执迷不悟,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么它最终将走向灭亡。

今年是中国入世的第22年。至今,我们都不知道克林顿的那三个策略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他为了忽悠国会特意捏造的。但无论真相如何,最终的结局都是好的,中国和美国都得到了巨大利益,实现了双赢的美好局面。

就是不知,当美梦成空的那一刻,美国国会的那群政客是什么样的心情?看到中国借着WTO实现了高速发展,甚至隐隐有超越美国的趋势,他们有没有后悔过同意中国“入世”呢?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社:克林顿强调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一员很重要

北京晨报:克林顿促国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理论热点面对面:15年谈判“长征”,中国入世风云

澎湃新闻:中美鉴|“入世”紧要关头遇“炸馆”,中美如何跨过这道坎

凤凰网:中美入市谈判双方敲桌子砸板凳 朱镕基亲自上阵

人民网:中国多边贸易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

央视新闻:百年瞬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